為了滿足龐大的資料處理需求,企業對儲存設備的需求逐漸以大容量為導向;高密度儲存儼然成為一種新趨勢。幾種不同型態的快閃記憶體應運而生:單層式儲存(SLC)、多層式儲存(MLC)、三層式儲存(TLC)。
下圖清楚呈現各種快閃記憶體的差別。每塊圓餅代表一個儲存單位;舉例說明,單層式儲存(SLC)技術可在每儲存單位中記錄1位元的資料、三層式儲存(TLC)技術在每儲存單位中記錄3位元的資料。
將上述快閃記憶體的單一儲存單位拉出來細看,便可清楚知道之間差異:單層式儲存(SLC)的儲存容量最少,但寫入速度快;三層式儲存(TLC)則正好與其相反。所以若要使用SLC存放與其他技術(如TLC)同等量的資料,就需要3倍的儲存單元,當然成本也隨之增加。
然而,現行市場既需大容量儲存、又講求速度,對成本更是不容妥協。為了滿足客戶需求,創見提供兩種解決方案—「SLC快取1」與「SLC Mode」,為客戶在成本、速度與儲存容量間提供了折衷辦法。
1此技術為TLC快閃記憶體專用。
SLC快取 (SLC Cache)
此技術於TLC裝置中劃分出一塊緩衝空間模擬為SLC,在這範圍內的速度可獲得提升。但當緩衝空間用完後,速度將會回復至原TLC層級。
SLC Mode
「SLC快取」的限制,使其無法滿足持續高速讀寫的需求。因此在這基礎上,開發出 SLC Mode。不同於「SLC快取」有緩衝空間耗盡的問題,SLC Mode將整塊TLC視作 SLC,僅處理1位元資料,如此便可擺脫限制,高速讀寫的效能可以保持不變。
此技術雖然減少了TLC的每單位儲存容量,須輔以三倍TLC空間彌補,但因為TLC成本相較於SLC低了數十倍,因此SLC Mode成為兼顧成本、速度與儲存容量的新選擇。
結論
雖然在耐用度與資料保存方面,SLC與MLC皆具優勢,然而隨著技術演進,SLC Mode突破了TLC的先天限制,使其擁有超越MLC、更可與SLC媲美的耐用度;同時在成本方面還能與上述兩者拉開大幅差距。簡言之,SLC Mode對於工業應用來說不啻為另一替代方案。